引洛清汴,宋朝建国之初,为了治理汴河的泛滥

历史背景

宋朝建国之初,“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汴河因其重要地位便备受重视,从太祖时期“太祖建隆二年春,导索水自旃然,与须水合于汴。”对汴河漕运水量,清流就有所考虑。然汴河主要源自黄河,黄河多沙善淤使得河道多淤塞,汴河虽然“每岁自春及冬,常于河口均调水势”,“春首辄调数州之民”但水患仍旧频繁。汴河沿线在《梦溪笔谈》上描述,熙宁初,“京城东水门,下至雍丘(今河南杞县)、襄邑(今河南睢县),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自汴堤下瞰民居,如在深谷。”成为地上之河,汴河水患压力增大。

仅据宋史统计从宋初到皇祐年间,汴河决溢 24 次,在此期间虽有“岁疏浚”之说,然而据宋史记载的有 14 次。

汴河的修浚与决溢相互影响很大,但修浚只是阶段性的解决或是缓解水患,没有考虑到决溢的根本,不久再次决溢在所难免。汴河的决溢与汴河之源有很大的关联,其源黄河,水势不稳且多泥沙,不可避免的给汴水带来麻烦,汴口(引水口)因“大河向背不常,故河口岁易。易则度地形,相水势,为口以逆之。”不能固定于一地。

面对汴河的泛滥,北宋政府常常疏浚河道。然而频繁的疏导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泥沙越积越多,宋人逐步意识到治其源开辟清流才是汴河水患问题解决之根本。然而,初次所导索、须水二水并不能满足汴水所需。如何满足汴水的需要又缓解决溢压力,引洛清汴这一工程规划应运而生。

地理环境

引洛清汴这一工程,在仁宗时便有提及,郭谘考察提出引洛清汴的建议是由巩西山七里店(今巩义七里铺村)——孤柏岭(今王村镇西北孤柏咀一带)开河七十里。这一时期黄河南岸紧邻着山麓没有多余的滩地,若是选择开凿一段引洛清汴的河道,只能选择由七里铺村起一路堑山陻谷来到孤柏咀,然而设想虽易,开凿必堑山陻谷,实行却并不简单。

渠线以七里铺村为起点,七里铺村西邻洛河,位于黄河和洛河的交汇处有着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再向东行进直至孤柏岭之间,这一段渠线的地势地貌均是地处丘陵地带,形势险要,黄土台地和黄土丘陵土层坚硬、干燥不易开凿,但丘陵地貌形成的天然堤防也使得渠道免遭水患之苦。先是迎来邙山丘陵区,邙岭在神北被洛水切断,地势自西向东缓慢下降,属浅山丘陵地带。山体在黄河的侧蚀和水流侵蚀下,呈残塬形态地貌。这一段邙山丘陵带东西连绵数十里,其间多沟谷地貌,地势呈现北部陡峻南部较缓平的特点,“郑州西北的邙山,海拔为 200~260 米,高出黄河 100~160 米。”

高出黄河较高的地貌虽能一定程度上帮助汴河免遭黄河决溢的伤害,但黄河与汴河之间的沟通也受到阻碍,要想不影响,黄河与汴河间的联通便要加深这段漕渠挖掘的深度,更加费时劳民。

再向东向北临大伾山,大伾山位于汜水城北,虽名山其实为界于洛口与汜口之间的一个高埠,山体系黄土和黄粘土构成,地势同样呈现北部陡峻南部较缓平。过汜水向东是广武山,广武山与大伾山山势很是相似,海拔在 150 至 250米,东西伸延,同属黄土、黄黏土地质不宜开凿。这一带地区皆属丘陵区,黄土地貌,呈残塬形态地,在水流、风化等影响下,极易遭到破坏崩塌、滑坡等灾害影响渠线发展。

这一地区的地理情况与开挖难度在《唐代交通图考·卷六》中便有记载“按大河自孟津以东,北岸虽极平衍,但南岸仍多邱山之阻。洛口之西有首阳山,为邙山东闾;洛口之东,原坂相属,皇马,旋门诸坂迆东渐高,至大伾山,峻拔四十余丈,大伾山之东,余脉为广武山,山势渐尽,东入平野。此段山坂,殆为嵩山余脉向北伸展,为方山,为大伾,南北连属,直抵河岸,为东西交通之阻。”考察者郭谘又在这一时期去世,遂这一方案没有实行。

展开全文

到了神宗熙宁十年(1077)七月,黄河河道北移这一段的广武山北麓显现大片滩地,为引洛清汴的又一设想提供可能。到元丰元年(1078),西头供奉官张从惠提出利用前一年黄河北移而显现的大片滩地开引洛清汴之工程。范子渊考察规划并列十利,宋用臣又再次考察完善最终确定引洛清汴之工程,渠线设计经巩义与荥阳两处,在大伾山北麓的河滩,由汜水县任村(今仁存沟村)沙谷口始,沿河滩东北方向延伸到汴口,这一地区地势西高东下,开渠行水较易。

看似简单的地貌环境,在实际建渠中却要复杂得多。巩义处第二向第三台阶过渡边缘,地势自南向北呈阶梯状降低,由中山、低山、丘陵到河谷平原。渠线经历巩义地区的丘陵和河谷平原,河滩地区的过渡,进入荥阳地区,除同样经历的河滩地貌,经过的荥阳地区地貌同样复杂,“荥阳处于豫西黄土丘陵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地势南、西、北三面为浅山丘陵环绕,中、东部形如簸箕,为一开阔冲积平原。总地势由南西向北东倾斜,坡度变化大地形特点南、西、北高,东、中部低。”

渠线经过荥阳西北部黄土浅山丘陵地区。见其渠线的沿线地形地貌,施工虽较仁宗时简单,但同样并非易事,这一次依仗黄河退滩,此段河势定要看清,现就巩县—荥阳河势进行认识。

引洛清汴工程的实施,使得汴河泥沙减少河道环境得到改善。直到北宋末年,汴河的水源一直以洛河为主,保证了直至宋末汴河漕运的顺利。引洛入汴后,通漕时间由一年二百余天,到全年通行。为宋室王朝的发展与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引洛清汴遗址遗迹

引洛清汴遗址遗迹,在北宋灭亡之后便逐渐淤废,后黄河南切清汴遗迹几近没于河中,七里河滩早已不复存在,在黄河的南切侧蚀的影响下,河南岸黄土丘陵区地貌变为南坡平缓、北坡陡峭,近黄河岸边多见直立黄土陡壁,并留有坍塌和滑坡的痕迹。原设想但未实施的引洛清汴路线还未消失,但若不加以保护,很快引洛清汴可能连本需堑山陻谷的计划路线也消失殆尽。沿线遗迹遗迹地理形势受黄河影响都发生很大变化,如这一段黄河北岸 2008 年还距黄河很远的成皋故城,到 2016 年已紧邻黄河南岸且被侧切严重仅剩的遗迹不及原址的一半等。

2011 年初,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郑州交通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中心郑汴物流通道工程中,对中牟县官渡镇水溃村西北约 500 米处的一段运河遗迹进行发掘,“在发掘区以西部分,在勘探中发现一些奇特现象,每间隔三四百米,青灰色淤积土层总会出现约一百米的断档,而这近百米内堆积着较为纯净的黄褐色土层,在这百米黄褐土层过后再次出现青灰色淤积土层,这种断档的黄褐色土层共发现有三、四段。这些现象表明此处应是用于调节水量的大型水利设施,即‘水柜’。”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关注,咱们下一篇文章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