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个节日不久就失传了,代之而起的是“晒伏”的风俗。
江南地区经常阴雨绵绵,空气潮湿得能捏出水来,农历六月初六这天气温最高,阳光充足,家家户户都把家里容易受潮的东西,比如衣服被褥、书籍字画等拿出来暴晒,这样它们就不容易发霉了。
这种习俗就叫做“晒伏”。所以有这样一句谚语说“六月初六,家家晒红绿”。
更为有趣的是,有些地方在六月初六这天还要给家里养的猫猫狗狗洗澡,叫做“六月初六,猫儿狗儿同洗浴”。
第二种说法非常有趣,据说清代的大学者朱彝尊, 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躺在荷花池旁,露着大肚皮舒舒服服地晒太阳。
这一幕正好被出宫微服私访的康熙皇帝看到了,康熙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就问他:“你为什么露着肚子晒太阳呢?”
朱彝尊叹了一口气,说:“我这一肚皮的书派不上用场,都快发霉了,所以要晒晒太阳。”
康熙听到这个有趣的回答,意识到这人是个满腹才学的人,于是心里暗暗地记住了他。
康熙回京后,就招朱彝尊进宫,经过交谈,发现他果然满腹经纶,才华过人,于是当场封他为翰林院检讨,并把纂修《明史》的重任交给他。
这件事传开之后,读书人仿效朱彝尊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晒书,不过他们晒的可是真正的书,而不是肚皮。
就这样,晒书节就慢慢地流传开了。
提到“晒书”,就不能不令人想起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故事。
有个乡绅,家藏书万卷却从来不读,反喜附庸风雅。每到晒书日时,即令家仆将书搬出来晾晒。
有次,正好被路过的蒲松龄碰到,蒲松龄就躺在了他家门前的石头上。
乡绅不解,上前询问,蒲松龄眼也不睁,说是“晒书”。乡绅问他书在哪里,蒲松龄拍拍肚子,答曰“书都在这里。”
真可谓“胸中藏书万卷,书生敢傲王侯。”
想来古人“晒书”真是一件雅事。
在艳阳高照的日子,把一册册藏书,抱到院子里晾晒,淡淡的霉味和淡淡的书味。
在烈日下洋溢出一种别样的书香味,望着满院的藏书,该是怎样的一种悠然自得。
只是当下人早已没有那样的雅致了,最多在网上“晒晒”而已,无非是“晒微博”“晒照片”“晒幸福”……跟古人“晒书”,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古代“晒书”的传统,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晒书都是中国古代典籍保护的重要方式。
虽然这一方法今天已不再适用,但古人真诚的爱书、惜书之情 代代相传,永不过时。
当下,应该会有很多人愿意做一个书僮,书生,藏书家……
不为别的,只为能够享受这一年一度晒书的风雅。
编辑 | 张晓芮
校对 | 辛毅
来源 | 中国孔子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