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前,还不忘告诫诸葛亮:子龙,不可重用,他为啥这样说?

在这动荡乱世,赵云堪称忠诚的化身。与因三姓家奴名声狼藉的吕布不同,赵云自从追随刘备以来,始终忠心耿耿,未曾动摇。

虽有人对赵云的武力有所质疑,认为他未曾斩杀过特别有名的敌将,但事实上,他的七进七出长坂坡护主行为,恰恰彰显了他的忠义精神。那时曹操下令不许攻击阿斗,赵云听命行事,这份忠诚胜过千军万马。

赵云武艺高强,刘备特意让他留守身边护卫自己,不同于关羽、张飞频繁出征前线,赵云的大部分时间都守护在主公左右。

因此,赵云的战绩虽不如关羽张飞那般耀眼,但他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刘备的保护上,而少有机会在外与其他将领正面交锋。

尽管刘备善于用人,但对赵云的信任似乎并不完全开放,某种程度上,他限制了赵云的发挥,让其潜力未能彻底展现。

与关羽张飞这两位结拜兄弟不同,刘备对赵云的信任虽不及他们,却远胜于马超和黄忠。

毕竟关羽、张飞是义结金兰的兄弟,身份特殊,难以比肩。赵云能获得这般地位,足见其忠诚与能力均受刘备认可。

赵云无疑是忠臣良将的典范,他刚正不阿,不为金钱美色所动,品德高洁,这也是刘备为何将其视为身边重臣的重要原因。

赵云正直的品性体现在多处。益州攻下后,众人争夺百姓财物时,他挺身而出,劝诫众人道:“我们征战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绝不可重蹈前人的覆辙去掠夺他们的财富,应当把百姓的东西还给他们。”

赵云将金钱视为粪土的高尚情操深得刘备赞赏,但在乱世中,绝大多数将领征战更多是为了权力与利益的提升。

因此,赵云极端的正义感常常无意中与其他人产生冲突,毕竟最早起义的陈胜吴广曾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达了造反者打破世袭阶级的决心,而赵云则成为这些造反者中的异类。

例如益州事件,赵云因直言反对掠夺百姓虽然得刘备表面认可,但也种下了双方心中的隔阂。

刘备当时虽暂时笼络人心,但私下仍用金钱和土地犒赏其他将领,由此可见两人在价值观上存在明显分歧。

换句话说,作为君主,面对一个常常无意间“踩自己脚”的部下,心里难免感到不安和戒备。

刘备不愿重用赵云,一方面是因为赵云过于正直,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太过刚正反而让人不舒服。

另一方面,赵云极度忠义。一个连金钱官爵都不能动摇的人,唯一打动他的只有情义,但这种情义也往往限制了他的行动自由。

赵云不喜欢听从那种以死相搏的突袭之策,因为他不愿意让手下士兵轻易送命,认为牺牲应有分寸,不会盲目冒险同归于尽。

诸葛亮在南谷口之战中的策略,若由赵云执掌,估计宁愿自己孤身引敌上钩,也不会牺牲士兵。

这种对士兵生命的珍惜,虽让刘备心生敬意,却也埋下了忌惮之情。

毕竟当时社会分明,刘备自称刘皇叔,身为汉室后裔,自然高高在上,阶级差距难以弥合。

赵云若生活在现代社会,或许能够拥有幸福人生。但生在那个尔虞我诈的乱世,一个将军若不狠心果断,只求与众人平等,就必然被主公有所限制。

正如前文所说,赵云是那个时代忠义的代表,刘备早已预料到他定会为蜀国赴汤蹈火,不计生死。

刘备对自己的儿子刘禅评价明确:若儿子无力承担大任,丞相诸葛亮必须挑起重担。

当时刘备失去了二弟、三弟,败退至白帝城,身边仅存的忠诚兄弟也只剩赵云一人。

关于刘备为何不让赵云出战,较为美好的解释是:他想保全赵云这条性命。

有人或许觉得夸张,赵云打了那么多年仗,命都在主公手里,怎么最后几年就一定会死呢?

事实上,这一点毫不夸张。诸葛亮才华横溢,却也难以改变大势。

赵云两次救出刘禅,感情深厚,视其如己出。

无论后来的刘禅表现如何,赵云都会始终忠诚追随,陪伴他走上正确或错误的道路,哪怕死亡愈发逼近。

所以从正面角度看,刘备限制赵云上战场,实则是想保住这最后一个曾经并肩奋斗的兄弟。

赵云也确实安然度过了晚年,相较五虎上将其他人而言,结局算是幸运的。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多见于野史传闻。

传闻刘备在对诸葛亮说那些话之前,曾单独召见赵云,告诉他完全相反的意见。

据说刘备对诸葛亮不放心,故意在他面前疏远赵云,以此制衡两人权力,确保刘禅的统治地位稳固。

他将政权交给诸葛亮,却将军权交给赵云,让两人互相牵制,维护权力平衡。

《三国志》中记载刘备直言不讳称马谡和赵云不可重用。

但野史中的说法更多像是道德绑架,诉说赵云与刘禅的深厚情谊,要求赵云无论如何不能舍弃侄儿。

这种说法不像是刘备会说的话,毕竟刘备多疑,若太强调赵云与刘禅的关系,只会造成刘禅对赵云的过度依赖,权力失衡。

野史称刘备与赵云早有私下约定,为权力制衡而设,这与其表面话语明显矛盾。

事实上,从正史可见,赵云为人坦诚直率,性格单纯,刘备与他相处多年,自然明白他的性格不会改变。

所以刘备不太可能对赵云作出那些矛盾的叮嘱,这也正是相关记载为何被归为野史的原因。

赵云忠心耿耿,如果得知临终主公留下如此言辞,恐怕内心也不会平静。

但细想之下,他也许早已察觉,自己与主公之间的冲突源自根深蒂固的阶级差异。

一个身为皇室贵胄的主公,和一个普通将领,怎能真正产生共情?

上位者不理解为何赵云重视所有士兵的生命,下位者也难以认同主公视士兵生命如草芥的做法。

两人本就持有不同的世界观,即使赵云愿意服从,三观也不会改变。

因此,刘备临终所言,通俗来说是他料定赵云不会为保全小命舍弃忠义。

半生相处,虽未视赵云为手足,但感情深厚。看着兄弟一个个倒下,刘备自然想保住这最后一位曾并肩作战的忠义之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